NEWS CENTRE

新闻资讯


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> 新闻资讯> 公司新闻

就2021年的数据看,单个人房贷,以及开发商贷款,两者合计就高达8.41万亿,占总信贷的比重为41.68%。 这么大的当量,防止信贷塌方,少了房地产行业,能行么?!

发布时间:2022-02-28      点击次数:1246

罕见!央行喊狠话:警惕信贷塌方!咋回事?

 时晨晨 财经时差 2022-01-18 21:33

央行喊狠话,措施相当罕见。


1月18日,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讲话,用词之大胆,语气之迫切,真的超出想象:


1、“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,’稳’本身就是最大的’进’”。


解读:


强调的三重压力,跟上面基调一样,即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。


现在宏观压力确实大,别搞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,能够保证不倒退就相当好了。


2、“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,进要服务于稳,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,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,做到以进促稳。”


解读:


经济还没企稳之前,别好高骛远,别异想天开,如果新经济转型跟旧产业冲突,要暂时退一下,稳经济要紧。


不利于短期经济企稳的政策不出台,有利于短期经济企稳的政策多出台,长期来说,经济转型成功,新经济就变成旧产业了。


3、当前重点目标是稳,政策的要求是发力:


一是充足发力,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,保持总量稳定,避免信贷塌方;

二是精准发力,要致广大而尽精微,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,还要主动出击……

三是靠前发力,……,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,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,不能拖,拖久了,市场关切落空了,落空了就不关切了,不关切就“哀莫大于心死”,后面的事就难办了。


解读:


这轮政策周期内,两次降准,两次降息,三大利率都调降了这些政策都不是终点,未来还会降息、降准,逆回购加码,等等。


接下来,可能要给金融部门一些考核压力了,比如加快信贷投放啊等等,保证生产和需求。


上面这两句话,对应的就是,“需求收缩”,“供给冲击”,这两个压力。


最终,还是要认真呵护市场预期,千万别让市场信心丢了。信心比黄金还珍贵。


经济增长的核心,全部来自于人的“动物精神”,每一次动物精神的冲动,都会带动经济增长。当人心死了,动物精神消失了,社会经济就会死气沉沉。


这句话对应的是,预期转弱,这个压力。


接下来,我们重点聊聊,信贷塌方。


图片


01

宽货币≠宽信用,央行很着急!


必须承认一个客观现实,当下经济增长压力相当大。


前几天公布2021年宏观经济增长数据,全年增长8.1%,相当的好看。


但是不要忽视了,去年四季度,经济增长仅为4%,马上要见“3”了。


还有一个因素是,去年经济基本上恢复了,而且人民币还相对美元“升值”了10%。


详见文章《人民币太强势了》。(点击蓝色字体查看历史文章)


今年,单人民币汇率回归正常,换算成美元后的经济增长数字,就会面临相当大的压力。更别提,2021年各种数据基本上都是“大基数”了。


所以,无论从哪方面看,2022年,经济增长的压力都相当大,央行很着急,不是没有道理。


但是,宽货币,不等于宽信用。


央行只宽货币,信贷塌方仍然会出现,因为资金会空转。


其实从2021年7月份降准开始,央行都开始呵护流动性了。


一直到12月份,央行明确转向,呵护流动性毫无遮掩,但是经济就是止不住下滑。


我们在之前文章中讲过原因:


央行是流动性的源头,央行放水之后,流动性先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,然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再释放信贷给实体企业。


只有实体企业得到资金了,扩大投资了,加快生产了,经济才算稳住。


问题是:


1、如果实体企业没有需求,央行货币再宽松,信贷也不会增加。


不能因为水多了,强行把牛头按水槽里灌水,这个办法行不通。


2、资金空转,脱实向虚。


资金要么只在金融系统空转,压根就不往下传导,要么经过企业贷款存款双高又回到金融系统空转。


资金空转的根源是什么?


实体经济没有需求,投入和回报、风险和收益不相匹配。


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滑稽局面:


央行着急火燎的呵护流动性,赶紧宽货币,但是货币就传导不下去,没法宽信用。


因此,只要实体经济没有需求,央行只放水,仍然会出现信贷塌方。


02

一年花光50万亿,很难!


现实很残酷,只要房地产不起来,实体经济需求就很难真正起来,因此就没法避免信贷塌方。


1、很多人有一个观点,为啥搞房地产,为啥要追求经济增长,不关注不就行了么?


这是因为只看到了经济增长的负面,比如高房价,高通胀,资产泡沫等等,看不到经济增长的正面,有收入,有饭吃。


经济增长只是一个结果,经济不增长了,市场没需求了,企业没订单了,很多人就会失业。


到时候,只要不是公务员,都有下岗的风险,都有房子断供的风险,都有吃不上饭,没地方住的风险。


所以,当自己反对追求经济增长的时候,一定得想到,经济不增长了,你工作能保得住么?


这有一个理论是,奥肯定律:经济每下滑1%,失业率就上升0.5%。对应的失业人数就是,450万(9亿劳动人口*0.5%)。


想想吧,裁员450万人,你能逃得掉么?即便逃得掉,你工资还会涨么?


2、很多人还有一个观点,一说到经济增长,大家都说要搞新经济,要高质量发展,不要搞房地产,再搞房地产就垮了。


我们也认同这个观点,长期看,必然是新经济取代旧经济,必将抛弃房地产。


问题是,讨论的是当下。


很多人又说,当下抛弃房地产不行么?搞新经济投资。把钱都投给科研人员不香么?等等。


怎么说呢?这些都对,就是不现实。


电影王多鱼就是一个例子:


给你10万,你一年花得完;给你100万,你一年可能花得完;给你1000万,要想一年花完,就困难了。更别说给你1个亿,给你10个亿,让你1年花完了。


现在讨论的是,宏观经济增长,2021年GDP规模高达100万亿,讨论的单位是“万亿”。


2021年,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4.45万亿。


注意,单位是万亿。


这么大的当量,砸到任何一个细分产业,都直接拉爆这个产业。


所以,别天真的说给科研人员涨工资,发展科创企业等等,这些都太小了。


讨论宏观的时候,一定得对当量有个最起码的感知,否则就闹笑话。


03

只有房地产,能阻止信贷塌方!


都知道要过河,都知道要潇潇洒洒的过河,整天说正确的废话没用。


不如务实一点,算算账,看看怎么一步一步的来过河。


经济增长三驾马车,出口、消费、和投资。


2022年,中外疫情差可能会反转,再加上被剔除最惠国待遇,人民币升值等等,出口指望不上了。


经过疫情这么折腾,以及宏观经济增速下滑,大家工资也不怎么涨了,消费更加谨慎了,因此消费也指望不上


唯一能指望的就是,投资。


1、只搞基建,不搞房地产,行不行?


因为基建具有外部效应,或公益效应,修了路,建了高铁,建了大桥等等之后,老百姓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。


真实情况就是,不行。


你把这些年,基建投资增速、房地产投资增速、GDP增速,这三个指标拉一张图就知道了。


历史上,GDP增速想要企稳,必须基建和房地产投资,二者同时发力,缺一不可。


12月份也是这样,基建在向上改善,但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在探底,经济增长跌到4%。


再一个就是,我们大拆大建这些年,该修的路差不多修了,该建的高铁也建了,好多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超过了美国。


2013年之后,基建的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窄,再想找好的项目,确实也有点难了。

微信图片_20220308095115.jpg

最后再直观一点,固定资产投资中,基建投资占比27%,房地产占比23%。


这两个领域合起来占比50%,而且是能操控,且容易变动,也是调控的主要抓手。


因此,单靠基建或单靠房地产来拯救经济,根本不行,必须同时着手。


所以,单搞基建,不足以防止信贷塌方。


2、搞新能源、芯片、光刻机的等等新基建投资不行么?干嘛搞房地产?


看数据。


长期来看,趋势很明显,被鼓励的产业肯定会大发展,被抑制的产业也肯定会衰落。


问题是,远水不解近渴,我们谈论明年的稳增长,得看清现实:


新兴产业的确是未来,但是规模太小了,占整个基建投资的1/10不到,根本无法跟房地产相提并论。


新兴产业占基建的1/10,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.7%,比重太小了。


新兴产业投资翻一倍,占比也才5.4%,多两倍也才7.1%。


退一万步,即便把基建投资的钱全砸给新兴产业,比重也太小,不足以托底经济。


3、最后,我们直接看一下,房地产对信贷塌方的意义。


全行业,只有房地产能够撬动巨大的资金,不仅消耗资金,更能够创造信用,是信贷的源头。


看数据:


2021年,人民币贷款增加19.95万亿元,同比多增3150亿元。


分部门看,住户贷款增加7.92万亿元,其中代表个人住房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6.08万亿元。


单单个人的房贷,占总信贷的比重就高达30%。


微信图片_20220308095125.jpg

还有开发商贷款呢?


2021年,开发商国内贷款2.33万亿,占比11.68%。


因此,就2021年的数据看,单个人房贷,以及开发商贷款,两者合计就高达8.41万亿,占总信贷的比重为41.68%。


这么大的当量,防止信贷塌方,少了房地产行业,能行么?!



上一条:保温材料从来就不是可燃的代名词!使用合格保温材料刻不容缓!
下一条:疫情下的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

返回列表

您感兴趣的新闻